他山之石:从别人的错误中学习

他山之石:从别人的错误中学习

May 20, 2025·Edom

什么是他山之石

《诗经》里说:“他山之石,可以攻玉”

原意是别的山上的石头,可以用来琢磨玉器。后来引申为别人的经验教训,可以帮助我们改正缺点、避免错误

在人生错题本的框架里,“他山之石"专门用来记录别人的错误和失误,那些让你看了就想说"还好不是我"的瞬间

这些记录的价值在于:别人已经帮你试错了,你只需要吸取教训就行

案例:过度客套的反效果

具体的情境

那是一个朋友聚会,大概十来个人,年龄跨度比较大。有个刚毕业的小伙子,可能是想给前辈留个好印象,说话特别客气

每次发言都是:“您觉得这个观点怎么样?"、“不知道您对这件事有什么看法?"、“您看我这样理解对不对?”

一开始大家还觉得挺有礼貌的,但听多了就觉得别扭。

为什么过度客套会适得其反

我后来仔细想了想,为什么明明是出于好意的行为,却产生了负面效果:

  • 距离感的产生:过度正式的语言拉开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
  • 真诚度的质疑:太过刻意的表达让人觉得不够真实
  • 场合的不匹配:正式的表达方式用在了非正式的场合
  • 个性的缺失:过度客套掩盖了真实的个性

1. 笨拙的真诚

《士兵突击》里有一个情节。有个角色总是说上级想听的话,用最标准的军事用语回答问题,但上级反而觉得这样很虚假,不够真实

相反,许三多那种朴实真诚的表达方式,虽然有时候显得笨拙,但反而更受欢迎。因为真诚比技巧更重要

2. 真诚与技巧的平衡

过度客套的问题在于,它让沟通变成了一种表演,而不是真实的交流。人们能感受到这种不自然,从而产生距离感

我只有在和关系非常生分的长辈或者上级才会这么说话。如果未来有晚辈和下级这么对我说,我可能也会觉得不自在

3. 场合意识的重要性

不同的场合需要不同的沟通方式。正式场合需要正式的表达,但在朋友聚会这种轻松的环境里,过度正式反而显得格格不入

正确的做法应该是什么

通过这个反面案例,我总结出几个沟通要点:

  • 真诚第一:真实的表达比完美的技巧更重要
  • 场合匹配:根据环境调整沟通方式
  • 适度原则:礼貌是好的,但过度就会适得其反
  • 个性保持:在礼貌的基础上保持自己的个性

最重要的是,沟通的目的是理解和连接,而不是表演

他山之石的价值

为什么要记录别人的错误

成本更低的学习方式

自己犯错的成本往往很高,可能影响工作、人际关系,甚至职业发展。而观察别人的错误,成本几乎为零,但收获却很大

更容易记住

相比于抽象的道理,具体的失败案例更容易让人印象深刻。看到别人的尴尬,你会本能地想避免同样的情况

提供具体的行为指导

理论告诉你"要谨慎”,但具体怎么谨慎呢?别人的错误案例给了你具体的参考:什么不能做、什么时候不能做、在哪里不能做

如何正确使用他山之石

保持同理心

记录别人的错误不是为了嘲笑或者优越感,而是为了学习。每个人都会犯错,今天是别人,明天可能就是自己

分析深层原因

不要只看表面现象,要分析错误背后的深层原因:是认知问题、技能问题,还是态度问题

结合自身情况

别人的错误不一定完全适用于你的情况,要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来判断和应用

记录方法

具体记录什么

  • 错误的具体行为:做了什么、怎么做的
  • 发生的情境:什么时间、什么地点、什么场合
  • 产生的后果:immediate和long-term的影响
  • 错误的原因:为什么会犯这个错误
  • 正确的做法:应该怎么做才对

分析框架

我用一个简单的框架来分析每个案例:

  • What:发生了什么错误
  • Why:为什么会发生这个错误
  • How:正确的做法应该是什么
  • When:什么情况下我可能犯同样的错误

最后想说的

他山之石的价值不在于让我们变得完美,而在于让我们变得更谨慎、更智慧

每个人都会犯错,这是成长的必经之路。但如果我们能从别人的错误中学习,就能少走一些弯路,少付一些不必要的代价

记录他山之石,不是为了嘲笑别人,而是为了提醒自己。今天看到的别人的错误,可能就是明天自己要避免的陷阱

保持观察,保持记录,保持学习。别人的错误,往往是我们最好的老师